稷下讲堂

【宣兆琦教授讲齐文化】历久弥新齐文化

先秦时期,在今天的山东大地上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姜子牙,都城设在临淄;鲁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设在曲阜。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区便逐渐形成了以临淄和曲阜为中心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文化系统。因此说,齐文化如同鲁文化一样,同是山东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齐文化何以名“齐”?至今仍是一个没有破解的历史之谜。有人说齐文化因名于先秦齐国。那么细心的读者必会进一步提出齐国何以名“齐”的问题。对此,司马迁认为齐国因名于天齐渊。天齐渊,俗称温泉,位于牛山西北麓,淄水东岸,依山临水,风景优美,是齐都临淄的名胜之一。天齐渊群泉并涌,大者有五。其间有一大而平滑的青石,泉水漫过巨石下流,有分有合,远处望去,犹如大小瀑布争流,水激岩石,哗哗作响,此为第一泉。由此向东南约百步,有大小两泉,从石洞中上涌,大者如荷花盛开,小者如蓓蕾初绽,此为第二泉与第三泉。折向南数丈远的岩石下又有一泉,泉痕如线,水流似泼,然后平铺石上,此为第四泉。最大的第五泉在西边,周长20多米,由上百个细密的小泉组成,合则花团锦簇,分则天女散花。牛山、淄水、天齐渊连成一片,如诗如画,似梦似画,真乃人间罕见的胜景。天齐渊不只风景优美,更重要的在于这里还是一块祭祀天主的圣地。原来,先秦时期,齐地人民崇拜八神,天主位列第一,祀于天齐渊。故而国以齐名。

齐文化初步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其后,齐文化便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湍急河流,以汹涌澎湃之势,流过了西周、春秋、战国、嬴秦,流到了西汉。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齐文化适时地与鲁文化融合为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临淄是齐文化的摇篮。临淄原名营丘,因濒临淄水而更名。临淄作为齐国都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海岱之间的大都会。《战国策.齐策一》这样描述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秦汉时期,“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正是这座被后人誉为“东方罗马”的古都和那条绕城而过的淄河,孕育和浇灌出齐文化的丛丛新绿。

先秦齐国是齐文化的园圃。齐国建立于西周初叶,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在长达800余年的历史中,齐国迭创辉煌。姜太公建齐修政,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人民多归齐,齐国成为东方大国。桓、管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存亡继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田氏代姜,继往开来。齐威王悬赏纳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齐国列七雄之冠。齐闵王奋威宣之余烈,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与秦互称东西二帝。当时,东齐、西秦、南楚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对此,司马迁以赞叹的笔墨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写道:“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泱泱哉,固大国之风也!”

在齐文化的百花园中,曾经培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正是这些杰出的人物,与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而著称的齐地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

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民俗、齐派经学等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齐文化逐渐形成了独持的风格,例如:政治方面的开明性,经济方面的开放性,军事方面的智谋性,学术方面的兼容性等等。这些特点,既是齐文化自身的表征,又是与其它传统地域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总之,齐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卓立的风范,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响了中国整个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影响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秦汉以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等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扬抑文化政策,加之其它比较复杂的原因,千百年来,齐文化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华大地,也复苏了尘埋冰封的齐文化与齐文化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叶,我国学术界就掀起一股“稷下学”的研究热潮。延至80年代中期,学术界的目光又投向了《管子》。当社会上很多人还不知道《管子》是自来水管、暖气管、钢管,抑或陶管的时候,“《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在齐都临淄的天齐宾馆隆重召开了。《管子》这部我国古代百科全书类的著作相继摆上更多学者、领导、文化工作者的书橱、案头。就在这次盛会召开的前后,全面研究齐文化的大幕终于毫无保留地拉开了。

新时期的齐文化研究,在得到学术界积极呼应的同时,得到了山东省和淄博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加快齐文化研究和开发的内容,相继写进山东省“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淄博市党代会、人代会的决议之中了,省、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将齐文化置于重要的位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齐文化研究因天时,就地利,得人和,很快推向了高潮。

20多年来,学术界对博大精深的齐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尤其是围绕着齐文化概念的界定、齐文化源流的追溯、齐国得名及齐字释义、营丘地望、齐文化的内容、模式及特点、齐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研究齐文化的理论与方法等等—系列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次次大中型讨论会的召开,—部部学术专著的出版,大批量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涌现,标志着齐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从专著来看,颇有份量和影响的就有数十套、部之多。比如:《齐文化丛书》、《孙子集成》、《徐福文化集成》、《齐文化通论》、《齐文化发展史》、《齐文化大观》、《齐文化概论》、《齐国史》、《齐国智谋精典》、《齐国史话》、《临淄与齐国》、《稷下学史》、《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管子通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管子新探》、《管子十日谈》、《孙子兵法概论》、《孙子兵法新论》、《姜太公本传》等等。其中,《齐文化丛书》份量最重,《齐文化通论》理论色彩最浓。《丛书》包括“文献集成”、“资料汇编”、“研究专辑”、“人物评传”四编,含书44种,合订22册,近1100万字,是国内外第一部集文献、资料、研究为一体的大型齐文化著作集成。《通论》包括绪论、三编十八章,计81万字。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方法,对齐文化进行了理性的思考,系统的分析,建立了齐文化的基本理论架构。这是使齐文化研究向着科学方向迈进的第一部奠基之作。

应齐文化研究的需要,随着齐文化研究的发展和条件的成熟,一批专门研究齐文化的学术机构、学术刊物,以及群众学术团体应运而生。仅以淄博而言,就有原齐文化研究所、原稷下学研究所、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临淄区齐文化研究社、山东省历史学会齐文化专业委员会和《管子学刊》编辑部。原齐文化研究所于1988年成立,后经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和省教委正式列入编制。这是国内唯一一所被省政府正式列编的专门研究齐文化的学术机构。在11年的办所过程中,该所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默默无闻到颇负盛名的创业之路。据不完全统计,该所仅校内专兼职人员就承担了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规划课题、正式出版齐文化专著32部、组织编撰出版了《齐文化丛书》,公开发表齐文化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50余项。办出了特色,创出了名牌。根据山东省“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省社科规划,在原齐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 199911月成立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2000年初,齐文化研究院被列为首批山东省七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2005年,山东理工大学的齐文化研究被评为山东省文化艺术类省级重点学科。

人类社会迈进崭新的21世纪后,随着建设山东文化强省、淄博文化强市步伐的加快,齐文化研究又迎来一次新的机遇。

绵长而璀璨的齐文化给淄博大地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和珍贵文物:后李文化遗址、桐林田旺遗址、史家遗址、齐故都遗址、齐长城遗址、桓公台、雪宫台、孔子闻韶处、太公衣冠冢、高子戈、铜牺尊……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里的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无不诉说着齐文化的久远和沧桑,透视着齐文化的价值和辉煌。聪明智慧的淄博人民,既有保护文物的传统观念,又具开发、利用齐文化资源,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当代意识。他们双肩担古今,妙手写华章。一篇篇古为今用的开发佳作展现在世人面前。

齐国历史博物馆,造型特殊,古朴典雅,别具一格。该馆通过价值连城的文物、丰富的文献资料、模型、沙盘、雕塑、照片、图表等,全面介绍了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科技教育、礼仪民俗等,记述了齐国的产生、兴旺、衰亡史,反映了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陈列手段和方法,也多有创新。在坚持历史真实性和文物陈列严肃性的原则下,做到了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生动形象。堪称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杰作。

东周殉马坑,据说是齐景公的殉葬坑。这位生前爱马如命的君主,死后也要让600余匹心爱之物一同回归。1982年建起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殉马展厅,并对106匹出土的马骨采取了防潮防腐措施。自1983年展出以来,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关注。参观者惊叹不已,将其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有学者为此写下这样的一幅对联:“秦皇兵俑数千自以雄风第一夸天下,齐侯殉马六百人称举世无双表古今。”这绝对不是夸张,而是恰切的评价。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后李文化遗址上。古车馆分为地上、地下两个展厅。地上展厅陈列着淄博地区至全国出土的各类古车的复制品;另外还有古车构件、马匹饰物的复制件、图片和文字说明。内容之丰富,结构之精巧,体系之完整,俨然一部中国古代车马发展史。地下展厅位于济青高速公路的下面。19905月,修建济青高速公路时,蓦然发现了一座春秋中期的大型车马坑。该坑南北长30.8米,东西宽5米,有战车10辆,骏马32匹。现场的人们惊喜若狂了。考古学家们带着苏格拉底的前额,经过一番研究后终于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临淄殉车马“系春秋中期物。时代之早,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饰件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尚属国内罕见。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齐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陵寝制度的珍贵资料。”这一发现被评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为保护和利用好这批珍宝,政府决定就地建馆。若非身临其境,谁又能想象而又相信呢?高速公路上奔驰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下面却沉睡着春秋中期的马和车。可谓中间一路面,上下三千年。这不是用高科技手段处理的时空转换,而是天作巧合的把昨天和今天密切关联的现场。

管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理财家,是中国第一相。他从囚徒到宰相的传奇人生,从富国强兵到平治天下的旷世功业,从遗教未泯到《管子》传世的绵长文脉,都足以与日月争辉,并天地长存。正是这位从安徽颍上走来的千古贤人,将毕生的精力和才智献给了齐国,献给了天下苍生。管仲生前没有衣锦还乡,死后没有魂归故里,而是以一种“死者何足道,托体同山阿”的超然境界,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了。气势恢弘的管仲纪念馆依管仲墓而建,南枕巍巍牛山,北望千年故城,淄水遥映,断岸萦回。

世界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战国策·齐策》、《史记·苏秦列传》最早记载了先秦齐都临淄蹴鞠的盛况。齐国繁荣的经济为足球起源于临淄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齐国昌盛的文化为足球起源于临淄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齐国发达的科技为足球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城市的发展与繁华为足球起源于临淄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城市居民的增殖、市民生活的放大是足球起源于临淄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知:先秦齐都临淄是世界足球之乡。新建的足球博物馆向世人昭示临淄是东方的奥林匹亚之都!

另外,齐园、姜太公祠、齐都城垣、排水道口、雪宫文化中心等都各具特色。近来新建的太公生态公园在齐文化旅游实现了开发思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新的模式。

齐文化是古老的,齐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是年轻的。惟其古老,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唯其年轻,方有无量的发展前途。

穿越时空的齐文化历久而弥新!

淄博职业学院

稷下研究院

友情链接

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05024484号

电话:0533-2348839    传真:0533-2348839

Powered by IOffice v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