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讲堂

太公建齐

公元前11世纪,商灭周兴,天下更始。为屏藩周室,武王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措施,因为姜太公在灭商战争中的功劳和作用极大,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

姜太公在封齐建国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了重重困难和阻挠。

首先是与莱国的武力之争。莱国本是殷的属国,乘殷末大乱之际,积极发展势力,向外扩张,从而成为姜太公的一大劲敌。莱人长期居住在齐地营丘的东部,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实力。当莱人听说姜太公受封后,便准备与之争夺营丘。据载,姜太公在东行就国的路上,晓行夜宿,行动迟缓,后来有旅馆之人提醒他说,东夷人要与他争夺营丘,而他不急不火的样子,根本不象是就国的人。姜太公猛然惊醒,连夜赶路,黎明时赶到营丘,正好遇到莱人来抢夺地盘。太公急忙组织人马将其击退,才占领了营丘。可见,如果不抢时机,太公立国之初便会遇到失国的大麻烦。

其次是齐地部分人士的非暴力不与不合作。当莱人的武力反抗失败后,齐地东夷的一部分人便采取了与新统治者不合作的方式。比如狂矞、华士二人曾达成这样的协议:不给天子做大臣,不结交诸侯,自己耕田种地以糊口,掘井取水以济渴,不向任何人请求帮助。即我们常说的消极避世态度。太公认为这种不合作的非暴力态度,不利于统一思想,治理国家,便命人把狂矞、华士杀掉了。再如营荡以仁义乱齐之事,太公亦毫不犹豫地诛杀之以定齐国。有关上述两事件的真实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用强硬手段剪除不合作的逆政治化力量,不进行纯粹组织和统一思想的运动,很难使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姜太公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通过急风暴雨般的方式,迅速排除了障碍,建立和稳固了新生政权。

再者,尽管太公以首功被封于齐,其实齐地的条件并不好。《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地当时的情况是卤,人民寡汉书· 地理志》也说齐地负海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轻重》 亦说:“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就是这样一个滨海地薄、人烟稀少、缺吃少住、遍地草莽的荒凉之处。但太公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经过认真分析,发现了这里的优越条件,这就是丰富的鱼盐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和发达的工商业。于是,太公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使偏僻荒凉的齐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东方大国。

姜太公没有照搬周朝的农业立国方针,是因为齐国的泻卤之地,不利于种植五谷粮食;人烟稀少,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因而靠发展农业来富国强兵困难很大。然而齐地负海,有丰富的鱼盐资源,齐地土著居民东夷人素有植桑养蚕、制陶、冶炼等传统手工业。这些都成为发展工商业的有利条件。太公针对齐国的具体国情,不失时机地确立了工商立国的经济方针,使齐国发展成为冠带衣履天下的富强之国,出现了人民多归齐的局面。正如《史记·货殖列传》说:“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繈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从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现代视角看,齐国成为富强之大国是自然而必然的了。

姜太公一到齐地,便采取了一系列正确而得力的措施,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使齐国很快成为富国强国,而这些政策之所以能得以实施,与太公选贤任能,奖赏有功的用人政策是分不开的。因为任何好的路线、政策,都要靠人去贯彻执行,人是决定因素,只有把正确的方针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据《汉书·地理志》载“昔太公始封,周公问z ‘何以治齐?'太公曰z ‘举贤而上功'。”贤人即指有才能的人。太公推行举贤政策,也就是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推荐出来,委以重任。所谓,墨子给它的定义是利民。那么有功,就是做了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有利于百姓,则百姓拥护,国家也就安定,把这样的人提拔上来,即是上功”。而举贤上功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把贤人推荐到一定位置上,充分发挥其智慧才能,使人民发财致富,即有利于国家,于是便有了功。太公举贤上功,不分出身、门第,用人唯贤,比起当时鲁国尊尊亲亲的用人路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这种思想,长时间的影响了后代的齐国君主,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桓公不记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举贤任能,实行一系列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结果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如晏婴、邹忌等都可以说是这一用人思想的受益者,也是贤人治国的优秀代表。即使到今天,太公的用人思想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对待民族与文化问题上,太公制定了因人制宜的方针。《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而伯禽治鲁则是“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所以太公很快稳定了社会秩序,五个月便报政周公,而伯禽迟迟稳定不了社会秩序,直至三年后才报政周公。

姜太公建齐,既有急风暴雨般的强硬措施,也有和风细雨似的怀柔政策,可谓软硬兼施,刚柔兼济。这两种截然不同方法的运用,使得齐国社会很快稳定下来,并日益强大起来。太公五月后报政于周公,而鲁公伯禽三年报政,周公因此发出了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的感叹,这是周公对太公治齐方针的充分肯定,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周武王逝世,年轻的成王继位不久,发生了管叔、蔡叔联合纣子武庚及奄、蒲姑、淮夷的叛乱。为了平乱,周公东征的同时,委派召公命太公在东起大海,西至黄河,南起穆陵,北至无橡的地区,拥有对五侯九伯的专征大权。这样,齐国借助代为征伐的特权,积极拓展疆域,发展势力,为日后建立霸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推动齐国发展的一大动力。

总之,终太公一世,齐国便由一个贫国和小国变成了一个富国和大国。这一奇迹的出现,深得后人的礼赞。当春秋时人吴札听到齐歌时,自然联想到姜太公的功业,油然而生敬意,情不自禁地说到:“泱泱乎,大风也哉!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汉书•地理志下》) 以上出自 宣兆琦:《图说齐文化》,青岛出版社,2010年。

淄博职业学院

稷下研究院

友情链接

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05024484号

电话:0533-2348839    传真:0533-2348839

Powered by IOffice v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