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书目

中国第一部手工技术与工艺典籍━━《考工记》

                                  宣兆琦

《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中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是中国第一部手工技术与工艺典籍,代表着当时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考工记》的国别,向有“齐国官书”和“非齐国官书”两种说法。笔者认为《考工记》是一部齐国官书。这不仅仅因为“非齐国官书”的说法太笼统,而是因为外证和内证都足以说明该书是齐国的作品。

关于《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主要有五种说法,即:西周说、春秋晚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晚期说和秦汉说。 那么,《考工记》究竟成书于何时呢?笔者认为,《考工记》 主体部分的成书不会早于春秋初期,不会晚于春秋中后期。《考工记》的主体部分成书不早于春秋初期和不晚于春秋中后期的时间纵坐标与成书于齐国的地域横坐标的时空二维交叉点,自然落在春秋前中期的桓、管时期。众所周知,桓、管时期之首务是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争霸天下。《管子·七法》说: “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 “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而 《考工记》正是一部适应桓、管争霸之需要而由齐国工正主持编定的、旨在“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手工业技术典籍。

《考工记》的主要价值体现于该书的作者们在总结前人手工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最早从宏观的角度概括提出了制造精工产品的四大要素,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国有六职》)

首先,《考工记》对巧工的标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车工做的车要“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考工记•舆人》)制削要做到“欲新而无穷,敝尽而无恶。”(《考工记•筑氏》)韦革要做到“望而眠之,欲其荼白也;进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抟之,欲其无阤也;眠其著,欲其浅;察其线,欲其藏。”(《考工记•鲍人》)

有比较才有鉴别。《考工记》很注意巧拙之辨,主张弃拙取巧。比如: 《弓人》中分弓为句弓、侯弓和深弓三种,以深弓为良。“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覆之而干至,谓之侯弓;覆之而筋至,谓之深弓。”《考工记》认为巧工的最高层次是“国工”。《轮人》说:车轮“可规、可萭、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 谓之国工。"

其次,《考工记》总结出一套合理的系统的设计规范:“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考工记•国有六职》)“弓有六材,维干强之”。(《考工记•弓人》)轮之于车,干之于弓,皆为关键部位,若此,才算抓住了牛鼻子。《考工记》认为同一种器物因类型不同,应有不同的设计规格。如,车有田车、乘车之分,有行山车、行泽车之别,故“车有六等之数”。再如,辀有“田马之辀”、“国马之辀”、“驽马之辀”;弓有“上制”、“中制”、“下制”;矢有 “兵矢”、“田矢”;仅玉器中的圭就可分为“镇圭"、“命圭”、“桓圭”、“信圭”、“躬圭”、“大圭”等多种。凡此,都有相应的设计规格和要求,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层次性和类型性。

《考工记》很注意设计过程中各部件间的配比关系,而且每每用精确的数学表示为“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叁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之毂长,以其长为之围……”(《考工记•轮人》)其例枚不胜举。

难能可贵的是,《考工记》还提出了许多精确的设计规则,如制车的参称规则:“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三称。”(《考工记•舆人》)规则乃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升华。

第三,《考工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一些具体而完整的制作工艺过程。如,由灰滤到水滤练丝的过程,多层次套色染色法工序过程等。这些工序过程都很复杂而规范,若无长期经验的积累是难以总结出来的。

《考工记》的最大价值不是详细地对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分工、技术、质量等方面作了规定,对工艺流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记载,而在于进一步概括地提出了制造精工产品的四大要素,即“天时”、“地气”、“美材”、“工巧”,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手工业生产的理论体系。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使齐国“工盖天下”、“器盖天下”。

《考工记》不仅全面系统记载了齐国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而

且还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原理。比如,物理学方面的力学知识、声学知识,数学方面的长度单位、分数、倍数、角度、弧度、割圆、容积计算等。

《考工记》是齐国手工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齐国手工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代表着当时齐国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而且也代表着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我们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典籍。

 

淄博职业学院

稷下研究院

友情链接

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05024484号

电话:0533-2348839    传真:0533-2348839

Powered by IOffice v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