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讲堂

齐文化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由此反观齐文化,不难发现齐人的创新精神正是齐国繁荣富强的主要原因。

创新的关键是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勇于实践。一个观念陈旧、思想僵化的人、群体和民族是没有创新可言的,而理论的创新又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和支柱。在这一点上,齐文化也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姜太公就是我国上古时期思想解放的杰出政治家。比如,殷商是一个神权支配的社会。殷人率民以敬神。上起王公,下至百姓无不信神、敬神。在殷人眼中,王权是神授的,整个社会都受神的主宰,因而殷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首先询问神的旨意。留下来的大量龟甲卜辞就是有力的证据。然而,姜太公却反其道而行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卜筮曰逆,占曰大凶。姜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这对于笃信天命,动辄听命于鬼神的时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太公以其超人的坚毅果敢稳定了军心,最终赢得了牧野之战的胜利。而太公的这种坚毅果敢则来源于他的对神权的反叛和思想解放,而思想解放的成果则是理论的创新,那就是“天命靡常,唯德是依。”理论的创新带来实践的创新。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信天在于敬神,重德在于爱民。所以姜太公治国基于爱民。据《说苑•政理》载:“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这就是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带来的与殷人重鬼神而轻人事截然不同的直接结果。

姜太公封齐建国多所创新,比如“尊贤智、尚有功”的用人政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经济政策,“因其俗、简其礼”的民族政策,天下为公的理念等等,都是创新的成果。

管仲是齐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富有创新精神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管仲生当春秋中前期。西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已被打破。这时的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王畿之地,戌族鲸吞,诸侯蚕食,面积锐减,致使“日蹙国百里”。祸不单行,贡赋渠道梗塞。诸侯几不朝王,大夫罕有聘周;楚不贡苞茅,祭祀无以缩酒;鲁不入贡赋,王室不得不屈尊向诸侯“告饥”、“求金”、“求赙”、“求车”。经济的崩溃,自然养不起足以维护王室尊严与安全,控制四境的军队,由原来的六军,缩减至三军、二军,最后甚至不足一军。春秋历史的第一页书写着赫然入目的四个大字“王室式微”!此消彼长,诸侯坐大,四夷交侵。楚国雄踞长江,拥地千里;自由扩军,僭称王号;声称蛮夷,专攻华夏。北方之山戎,曾侵郑、伐齐,幸均为郑所败。此时之中国,恰如《公羊传•僖公四年》所言:“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称霸诸侯的宏伟战略。对此,《管子•大匡》载:“桓公元年,召管仲,管仲至,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仲又请,君曰:‘不能。’管仲辞于君曰:‘君免臣于死,臣之幸也。然臣之不死纠也,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乃走出,至门,公召管仲。管仲反,公汗出曰:‘勿已,其勉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承命趋立于相位。’”

在创立首霸大业的过程中,管仲厉行改革,除旧布新,一批批崭新的成果培育了出来。比如,在政治上,于中央创立了宰相制度和五官行政制度,于地方创立了叁国伍鄙制度,在选拔人才任命官职方面创立了“三选”制度,在全国创立了自上而下的监督核查制度,并且配套以“赋禄以粟”制度等;在经济上,创立了“井田畴均”、“均田分力”的土地经营制度,创立了“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创立了“官山海”、盐铁官营制度,推行了“关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优商惠贾的外贸政策等;在军事上,创立了“军令则寄诸内政”的军政合一制度,创立了“轻过而移诸甲兵”的罚金制度等;在社会上,创立了四民分业定居制度,创立了“九惠之教”制度,创立了社会调查统计制度等。正是在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才成就了齐国首霸春秋的伟大事业。

对于管仲相桓公,尊王室,攘夷狄,霸诸侯的伟大创举,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如是说:“为了周平王的微弱,郑庄公的强暴,使得中原诸国化作一盘散沙,而楚人的势力这般强盛,戎、狄的驰骋又这等自由,夏、商、周以来积累了千余年的文化真动摇了。齐桓公处于如此艰危的时局,靠着自己的国力和一班好辅佐,创造出‘霸’的新政治来,维持诸夏的组织和文化,使得各国人民在这均势小康的机构之下慢慢作内部的发育,扩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齐国纪,画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余年,文化的进步真是快极了,战国时期灿烂的建设便是孕育在那时的。”

作者:宣兆琦教授

淄博职业学院

稷下研究院

友情链接

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05024484号

电话:0533-2348839    传真:0533-2348839

Powered by IOffice v4.0